化学教学,化学学习,化学试题,化学竞赛,化学实验,高考化学,化学课件 化学教学,化学学习,化学试题,化学竞赛,化学实验,高考化学,化学课件
![]() |
|
| 网站首页 | 文章板块 | 教育视野 | 下载板块 | 图片板块 | 留言板块 | | ||
![]() |
||
|
||
|
||||||||
青蒿素的发现始末 | ||||||||
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 点击数:1989 更新时间:2015-10-6 ![]() |
||||||||
一个声音在耳边响起"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",屠教授精神为之一振,重新对中医药文献进行学习和研究。 在看到《肘后备急方》“青蒿一握,水一升渍,绞取汁,尽服之”截疟的记载后,屠教授千想万思:“传统中药都是汤药,为什么葛洪非要绞汁?”、“热不稳定吗?”,试试看! 用低沸点溶剂低温提取怎么样?果然,药效明显提高,但毒性大! 毒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是不是不同呢?试试看! 将该提取物分为中性和酸性两部分!结果:酸性部分无活性且毒性大,中性部分有更好的药效,有希望! 蒿类药材,茎多叶少,茎杆无效(不含青蒿素),且品种繁多(只有青蒿含青蒿素,其它品种不含),在大海捞针、盲人摸象的筛选研究中,在无效-有效-无效、失望-绝望-希望的痛苦煎熬中,她夜以继日地拼搏。 功夫不负有心人,不经历风雨,怎么见彩虹?上天注定的缘分,总是要好事多磨的! 终于在1971年10月4日,第191号样品显示出100%鼠疟原虫抑制率的结果!与猴疟结果一致! 1972年11月8日,第一个在国际上得到青蒿素结晶。 编者分析:此前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抗疟筛选,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。青蒿药材中其他成分,在提取时,易使青蒿素的过氧结构破坏而丧失抗疟活性,进而得出筛选无效的结论。说明“…应当努力发掘,加以提高”指示是多么的伟大,同时指引我们在中医药研究中不仅要继承,而且要科学地继承和发扬。 三、效仿神农,临床奇效,青蒿素腾空出世 1971年,青蒿抗疟发掘成功后,1972年3月8日在“523”“疟疾防治药物研究”全体会议上,屠呦呦教授作了“用毛泽乐思想指导抗疟中草药工作”报告,当时全场振奋,当即决定进行临床疗效观察。 尽管临床前做了各种动物的毒性研究,但仍有争议,为了尽快付诸临床验证,屠教授向党表决心,愿效法古人,自己先服,同时还有两位同志一起响应,并住院服药以便全面观察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青蒿有效部位终于在1972年8月进入了临床研究。 在海南昌江疟区现场和302医院的临床验证中,验证结果奇效,再次掀起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新高潮。同年,屠教授带领的课题组首次从青蒿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成分——命名为青蒿素,并于1973年再次进行临床验证,证实青蒿素是抗疟有效成分。 |
||||||||
文章录入:admin 责任编辑:admin | ||||||||
【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】 |
最新热点 | 最新推荐 | 相关文章 | ||
原子是如何被发现的?从发现 化学大发现 迟到的承认:谁发现了青蒿素 青蒿素研制史揭秘:项目堪比 铝的发现及工业制造 氧的发现简史 稀有气体化学的建立、发现、 富勒烯的发现及其特性 臭氧的发现与历史 硫化橡胶的发现给我们的启示 |
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 |
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 | 联系站长 | 友情链接 | 版权申明 | 网站公告 | 管理登录 | | |||
|